屯留石泉村:
打造乡村旅游“石泉样板”
屯留区丰宜镇紧扣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二十字方针总要求,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举全镇之力,力求把石泉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村。
说起屯留区石泉村,大家也许有点陌生,但要提起“石泉海”,大家一定记忆犹新。“那片星空那片海,愿你一生被爱”。2018年,万盏葫芦灯点亮石泉海,吸引了数万人赏灯过节,还登上了央视大舞台。
“石泉海”农庄总占地面积约1200亩,水域面积约300亩,2016年被评为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,2017年被省旅游局确定为长治市四条省级乡村旅游线路之一,长治市100个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示范点。2016年,该农庄开始试营业,营业额达500余万元,带动石泉村及周边村村民实现就业增收达300余人,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。
石泉村发挥紧邻长临、长晋、长太高速的区位优势,依托石泉海田园艺术庄园3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,深入挖掘早于隋朝的石泉古井、始建于明末清初的精雅戏楼、福禄长寿庙、武进士别院、“忠义伯当护李密”、“秦琼下马饮石泉水”等历史文化资源。由该镇党委牵头抓总,成立石泉村乡村振兴项目指挥部和投资公司,聘请北京绿十字公司高标准规划设计。成立乡镇干部分包项目责任制,齐抓共管。着力把石泉村打造成“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”、“山西省乡村治理示范村”、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”、“4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”、“国家级养生养老示范基地”。
石泉村紧紧依托葫芦山庄大搞旅游开发,与北京绿十字团队合作,对村庄进行设计、建设、策划、运营,服务。科学施工,倒排工期,轮班作业,短短一百天,石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建设完成了进村道路、雨污分离管网、游客中心、民宿窑洞、水系空间、六个示范户,修复了古戏台、旧村委,完成了煤改气管网入地。目前,建设初具雏形,为明年“五一”正式运营打下良好基础。
围绕旅游“强”,全方位打造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公共服务设施,新建村委办公楼700平方米、游客接待中心400平方米,完善古戏台周边配套设施,精心打造石泉水系空间1600平方米,形成宜人的小型休憩空间;拓宽和修缮村内道路3500余米,垒砌护岸护坡2000余米,累计用石料7000余方,20000余吨;对村内主街道全部采用雨污分流方式进行改造,铺设污水主管网及支管网4800米、雨水管网2000米,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2个,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,乡村旅游雏形初具。
围绕旅游“优”,全景化打造。护好美丽生态,建好美丽乡村,打造生态旅游品牌。在村内采用乔木、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组合的搭配方式,形成春花秋实、夏荫冬趣的景观环境,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赏,华山松、五台云杉、金枝槐等绿植品种达50余种,绿化面积达42000平方米;同时,对村内沿街区域进行墙面美化,涉及农户109户。
围绕旅游“兴”,全产业融合。突出“一二三”产业融合,发挥旅游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,构建特色产业格局。激发本地酿醋、酿酒、手工粉皮等传统产业活力;将核桃、杂粮、葫芦等特色农产品商业化、包装化、产业化;延伸产业链,积极开发葫芦雕刻、手工艺品等文创产品,带动村民增收;原种农业远期规划1500亩,现有采摘园300亩,有李子、梨、冬枣等十余种水果可供采摘,二期工程预计将采摘园扩建至700亩;已建窑洞民宿13间,还将投资1800余万元,在村内建设6户精品民宿和40户普通民宿,由村投资公司进行统一管理、统一运营,发展旅游服务业,该项目建成后可同时容纳300人住宿和400人就餐,激发村民内生动力,实现产业振兴。
未来,石泉村将以乡村振兴为契机,以“农业强•农村美•农民富”为目标,秉承“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”的设计理念,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逐步构建起集有机农业、互联网+、电商、农旅、康养度假、 民俗、文化艺术、生态美食、文创、研学、团建等项目为一体的田园型休闲产业度假旅游体系,实现石泉村“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留得住乡愁”的美好愿景,创造屯留乡村旅游的美丽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