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石沟的巨变

2018-12-14 来源:十堰市人民政府网

  “做梦也没想到这里会变化这么大,就像一个美丽的小公园!”11月12日下午,家居郧西县观音镇龙桥村8组   (村民习惯称为双石沟)的村民耿霞一边织着洁白的婚纱披肩,一边感慨地说,我打算在这里搞我十分喜欢的刺绣手工业。

     然而,数个月前,耿霞与其丈夫还是西安太平洋公司的两名员工。让耿霞发生巨大转变的,是双石沟生活环境的重大变化。

     我是新疆库尔赖市人,从小在城里长大,毕业后在西安太平洋公司上班。2012年,我与同在太平洋公司上班的郧西小伙喜结连理。耿霞说,第一次来到郧西观音镇双石沟时,我的心都凉了。

     村子里养殖场遍布,空气中臭味扑鼻;院子里全是土路,走起路来泥巴裹满裤角。最让人难受的是村子里全是旱厕,在里面上厕所会让人反胃作呕。耿霞回忆说,为此她常常骑着电动车到街上一家超市门口的公厕里“方便”。

     那时,耿霞跟丈夫决定今后长期在西安上班,等攒足了钱在西安买房安家。

今年7月初,当耿霞再次回到双石沟时,家里的变化让她惊呆了:柏油马路贯穿整个村庄,竹林玫瑰园景色怡人,房屋建筑古色古香,各种手工作坊琳琅满目,婚俗雕像美仑美奂……

     为此,耿霞与丈夫改变主意,决心回到村上打拼,从头开始学刺绣。耿霞说:“万事开头难,我现在已经起步,政府对手工刺绣有政策扶持,我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好!”

     据了解,双石沟位于天河下游,因沟对面山上耸立着两个巨大的石头,宛如两头神狮守卫着这条沟,故名“双石沟”。

     过去,这里家家户户搞养殖,不少家庭还在院子里办起小型养殖场,有养猪场、养鸡场、养羊场等等,而以养猪居多;家家户户门前都修有一个旱厕。那时村民们垃圾出门就倒,污水见沟就泼,整个村子“脏乱差”。

     近年来,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,双石沟建成了水肥一体化公厕,家家户户配备了垃圾筒,村里“脏乱差”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。

     双石沟村民如何脱贫致富?我们来双石沟驻队扶贫前,听说双石沟养殖业比较多,我就琢磨着怎么发挥我们的优势,把养殖业做大做强。十堰市畜牧局驻龙桥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程荣林说,来这里后,我们都傻眼了,村头离天河流域仅有数十米远,发展养殖业有可能会对天河水质造成污染。

     双石沟离郧西县城大约3公里,仅有五六分钟车城,发展生态旅游区位优势明显,程荣林说,近三年来,借郧西县发展天河流域生态旅游的东风,我们迅速调整扶贫工作思路。

     郧西县最终将双十沟发展定位于民俗村,走乡村旅游致富之路。双石沟民俗村聘请乡村创意(北京)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设计,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,以传承、展示郧西天河民俗,实现文旅融合发展为方向,紧紧围绕民俗展示、文体游乐等进行规划建设。

     据了解,郧西县积极出台民房改造政策,改造一层楼,采取村民自筹2万,县旅游局补助5万等方式进行。

改造最难的是拆除各养殖圈舍与旱厕。龙桥村党支部书记汪明凡说,在拆除猪圈与旱厕时,不少村民不理解:“把我们的猪圈拆了,旱厕拆了,我们经济来源从哪来,我们种地的肥料从哪儿来?”

     经过改造民房,我们今后走生态旅游之路,不再重点发展种植养殖了,而是发展油坊、豆腐坊、酒坊等生态产业。经多方做工作,大多数村民慢慢转变观念,积极投入改造中。

     汪明凡说,在动员最后几家村民拆除猪圈鸡舍时,我们村上把他家的猪买走了,送给了福利院;我们村干部合伙儿把他家的鸡全买走了。

     经过近两年大刀阔斧整治,双石沟养殖圈舍与旱厕已全部拆除,有40多户完成民房改造,村子面貌大为改观,目前双石沟已发展农家乐3家、豆腐坊6家、酒坊3家、油坊1家、绣坊2家、茶馆1家、旅社1家等。

     与此同时,依托中国传统七夕婚俗礼节,双石沟民俗村已建成婚俗雕像、景观廊、儿童游园、天河民俗馆等景观。每逢周末,每天有三四千人来此参观游玩。

     过去我在家养兔子,每月收入1000块左右。双石沟民俗村秦家豆腐坊秦志云喜滋滋地说,现在改作豆腐坊,平日每天卖一板儿,周末卖三板儿,每月豆腐坊收入2000块,加上开了个小卖部,每月收入3000元,比以前强多了。

     据了解,双石沟民俗村推行“扶贫作坊+旅游商品”模式,研发地方七夕文化特色旅游商品,依托贫困户建设扶贫作坊,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化,推进民宿农家乐、农家旅馆发展。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周边7个村1200余户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产业,户均年增收1.5万元。(宣教中心 叶相成)